4月20日郑州股票配资利息,曾经被称为“东北药茅”的长春高新公布了近20年来首次营收和净利润双下滑的年报。
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34.66亿元,同比下降7.55%;归母净利润25.83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43.01%。2025年第一季度,公司业绩依然不乐观,营收29.97亿元,同比下降5.66%;净利润4.73亿元,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44.95%。
受此消息影响,4月21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5.27%,收盘价为87.1元/股,市值降至355亿元,相比2021年巅峰时期的2118亿元市值,缩水超过1700亿元。
长春高新在生长激素集采政策落地后的首份年报中,暴露出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减弱、创新转型滞后等问题。从数据来看,持续了十余年生长激素带来的红利正在逐渐消退。
01
目前,长春高新是国内唯一拥有生长激素长效水针的企业,其产品“金赛增”是2014年推出的全球首支长效生长激素,主要用于4-15岁矮小症患儿的治疗。凭借先发优势,该产品在国内市场享受了长达10年的红利。
金赛药业常年为长春高新贡献约80%的营收,但2024年金赛药业实现收入106.71亿元,占公司总收入的79.24%,收入较上年下降了3.73%;归母净利润为26.78亿元,同比大幅下降40.67%。
2025年一季度,金赛药业收入小幅增长5.94%,达到26.17亿元,但归母净利润却下降了38.31%,降至5.35亿元。
金赛药业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生长激素产品受到集采政策的冲击。从2021年起,市场就有生长激素纳入集采的传闻。2022年1月,广东省医保局牵头的11省联盟集采将重组生长激素纳入集采范围,长春高新的粉针产品降价进入集采。
在广东联盟集采中,金赛药业的水针剂降价70%,粉针剂降价57%,直接导致营收和利润大幅下滑。此后,福建省(2022年10月)和浙江省(2023年11月)也陆续开展生长激素的带量集采。
2024年5月,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,明确继续扩大集采覆盖面,生长激素纳入集采的省份越来越多,长春高新的业绩压力持续增大。
此外,长春高新的垄断地位正面临挑战。2024年1月、3月和9月,特宝生物、维昇药业、诺和诺德的相关产品国内上市申请先后被药监局受理;天境生物的产品于2024年12月9日提交了上市申请;优诺金产品已处于国内临床3期;安科生物也处于准备投产阶段。
预计2025年将陆续有竞品上市,长春高新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。
经济下行背景下的消费降级趋势,也对长效水针的市场规模构成威胁。长春高新的生长激素产品分为粉针、水针和长效剂三类,年均治疗费用分别约为2万元、5万元和15万元。部分家庭可能因经济压力而放缓或暂停治疗计划。
同时,我国新生人口数量大幅下降,2024年出生人口为954万,较2016年峰值下降了近50%,这直接导致生长激素潜在市场规模增长受限。
02
长春高新近年来面临生长激素业务下滑的困境,一直在努力通过多元化布局寻求突破,但目前来看成效并不明显。疫苗业务曾被寄予厚望,被视为公司第二增长引擎,但最新数据却令人失望。
主营疫苗的百克生物目前仅占公司收入的9.13%。2023年,百克生物凭借带状疱疹疫苗上市,营收大增70.30%,达到18.25亿元,利润更是暴增176%。
然而,好景不长,2024年营收降至12.29亿元,同比下降32.64%,归母净利润仅2.32亿元,同比下降53.67%。2025年一季度,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98.24%,仅剩106.43万元,几乎接近亏损边缘。
百克生物在财报中解释称,受外部环境及受种者疫苗接种意愿不足等因素影响,带状疱疹疫苗销售和使用数量减少,接种和发货数量下降,导致营收和净利润下滑。
此外,市场竞争加剧也是重要原因。在国内带状疱疹疫苗市场,百克生物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智飞生物代理的葛兰素史克(GSK)生产的“欣安立适”。
据西南证券统计,2024财年,带状疱疹疫苗批签发88批次,百克生物批签发39批次,GSK批签发49批次,百克生物的市场份额处于劣势。
除了疫苗业务,长春高新的其他业务板块也表现不佳。华康药业虽然实现收入7.62亿元,同比增长8.48%,但规模有限;高新地产收入7.56亿元,同比下降17.32%,净利润仅0.15亿元,同比下降80.09%,拖累了整体业绩。
为了谋求转型,长春高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但目前回报有限。近三年,长春高新累计投入研发超过60亿元。公司已有24款重点产品共28个适应症进入临床阶段,其中包括9款1类创新药。
然而,与恒瑞医药、百济神州等同行相比,长春高新的研发进展明显滞后。同行已在ADC、PROTAC等前沿领域布局超300项临床管线。
长春高新未来能否走出困境郑州股票配资利息,关键在于能否在研发投入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,实现从依赖单一爆款产品向多元化创新企业的转型。